【福建日报】李湖江:赵家堡 赵宋王朝留余韵

发布者:刘为晨发布时间:2023-11-07浏览次数:16

【福建日报】李湖江:赵家堡 赵宋王朝留余韵

福建师范大学 2023-11-07

赵家堡:赵宋王朝留余韵

(来源:福建日报   2023-11-07  12版  理论周刊·文史)

李湖江文/

1279年,崖山海战,异常惨烈!此前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已不幸被元军所俘,与其并称“宋末三杰”的陆秀夫、张世杰还在率军抵抗,他们护送着幼帝赵昺与杨太后来到广东新会崖山。元兵袭至,张世杰将千余条战船连在一起摆成长蛇阵,终究抵挡不住元兵的猛烈攻击。

左丞相陆秀夫见形势终难挽回,先执剑驱妻子、儿女投海,然后怀揣玉玺,背起八岁的皇帝跳入海中,杨太后闻讯也随之跳海,赵宋王朝终于覆灭。

《赵家堡族谱》所载赵若和《赵氏本末序》一文记录:“当是时,天祥被执,世杰、秀夫负帝溺海,内无良将,外多强敌,大势已去矣!”(按:张世杰系在殓葬杨太后之后不避飓风溺海。)

赵若和(1267—1332年),这位赵氏漳浦始祖,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之弟魏王赵廷美第十世孙,被封为闽冲郡王。崖山海战之时,年仅13岁的赵若和陪伴着幼帝赵昺与杨太后,亲眼见证了历史。赵若和《赵氏本末序》记载:“连日大战,吾知势已败,与许达甫、黄侍臣(黄材)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舟在广崖之浅澚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澚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舟破,遂登合浦,予冒至浯屿之东,船亦失其杠椇,就于浦西登岸……”这段话叙述了赵若和不得已落脚漳浦的经过。

为了躲避元兵后续的追杀,赵若和只好更改姓氏,他在自述中也有提及:“天之降祸,世有胡元,予自逃生,讳姓黄氏,居于浦西,后徙积美鸿儒居焉,造置产业,以度时光,终身抱恨,未尝开口对人言。”

赵若和既已改姓为黄,其后代如何复姓为赵?这与一桩联姻有关。赵若和生有五子天福、天禄、天佑(出家)、天爵(出家)、天寿,天寿之子惠官娶黄材之后裔为妻,被嫉妒者告为“同姓通婚罪”。未料到一纸诉状竟使得坏事变好事,不但令赵氏复姓,而且惠官的两兄弟还因此获得官职。

据《漳浦县志》卷三记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鉴阅谱,奏请复姓,恩录明官为鸿胪序班,文官为宜伦主簿。”既恢复了赵姓,所谓“同姓通婚罪”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赵家堡族谱》中另有一条“不许子孙与蒲氏为婚”的规定,其缘由在于南宋末泉州招抚使舶司提举蒲寿庚投降元朝,并杀南宋宗室。

以赵若和为赵家堡的始祖,又过了九世,赵氏家业终于得到重振。笔者在赵家堡调研时发现一条约两米长的残碑,碑文镌刻如下文字:“赵淑宽初赠奉直大夫河南彰德府磁州知州,再赠奉直大夫户部陕西清吏司员外郎。赵范累受奉直大夫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再授中(以下缺字)。”由此可见,赵若和九世孙赵淑宽(1505—1574年)已为官一方,而赵淑宽之子赵范(1543—1617年)的官职则更进一步。如今在漳浦县东40里、规模宏伟的赵家堡正是由赵范开始兴建的。

硕高筑堡记残碑

《福建通志》卷三十四载有“赵范”条目,简要记载了他的生平履历与事迹:“赵范:字范之,漳浦人,隆庆辛未(1571年)进士,知无为州,置学田,以赡贫士。调磁州,有歧麦芝草云瑞,升户部郎中。督饷雁门,有功,赐金币,擢浙江按察副使,捐俸兴水利,值大风雨,恐暴涨坏堤,自出行,水船覆,漂流数里许,巾挂枯柳而止。一老隶随拯之,得不死,以亲老告归。遇岁歉,多方设赈乡里数千人。”

据赵范《硕高筑堡记》,他辞官之后回归乡里,因苦于盗患,又喜爱山林,于是选址在漳浦硕高山西北麓建筑楼堡。楼堡建成之后,其子赵义(1590—1640年)又修建了外城,原先的楼堡就居于内城。《漳浦县志》载:“赵公瑞,范子,以祖、父荫,授中书舍人。”赵义字公瑞,又号辑卿。赵范、赵义父子从1600年开始动工兴建赵家堡,直到1633年内外城全部竣工,历时34年。

内城有“完璧楼”及宋城建筑特色夹墙,外城周围修筑四座城门,东门上有匾额“东方钜障”,西门上刻“硕高居胜”,南门上刻“丹鼎钟祥”。硕高内八景有汴派拱桥、翠芸亭榭、聚佛宝塔、仙人足迹、石棹石笋、翠榕小憩、宝伦石盆、猴井洞天。硕高城外十景有丹灶晴云、天马腾空、玳瑁前拱、鼎山旭日、石人插肩、沙涌金鱼、神龟献吉、溪环玉带、鉴池暖偎、旗鼓捍门。

东门“东方钜障”横匾

赵家堡的建筑处处流露着模仿北宋故都开封的痕迹,如堡内有二水池,一清一浊,清者为杨池,象征忠臣杨家将;浊者称潘池,象征奸臣潘仁美。池边有一石桥名“汴派桥”,桥名即为纪念古都,因为开封在宋朝时被称为汴梁,汴派桥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结构相似。此外,模仿宋代汴梁的铁塔修建了聚佛宝塔,其高度为宋塔十分之一;模仿明代汴梁的禹庙塑岣嵝碑。尤值一提的是“完璧楼”的命名,暗合“完璧归赵”的典故。这一切都显示了赵范、赵义父子对先祖功业的追思。柱上有楹联“宋室久播迁,一牒不随天下去;皇朝重举废,双麻曾向日边来”,联语也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一点。

汴派桥

赵家堡的建筑融入了佛教与道教的元素。“聚佛宝塔”是佛教的重要象征,《赵家堡族谱》记载:“聚佛宝塔位于西门内侧、咫尺玄门庙之边,由一个原始大石头上端建筑起来,底层为须弥座,边长1.1米,系实心结构四方形石塔,凡七级,高五米九十五厘米,15层塔座为四方形,四面有雕工精巧、风格奇异不同的浮雕佛像,第六层四面各刻一个大篆,连起来为‘聚佛宝塔’四字。”

道教元素除了内八景之一的“仙人足迹”外,还有外十景之一的“丹灶晴云”,此外还体现在南门横匾的命名——“丹鼎钟祥”,这都与东晋道士葛洪有关。传说葛洪曾在硕高山之南的丹灶山炼丹,他路过赵家堡留下了足印,此事有诗为证,《福建通志》存有该诗:“灶冷烟寒雪满山,葛洪去后尚留丹。于今此地多芳草,处处花开玉干兰。”1624年,赵义应和其先父《山居》诗,写了一首《挹石人峰》诗,刻于堡内佛寺旁的石壁上:“何代仙人化,嶙峋海上山。叱羊应起立,控鹤独来还。苔藓衣冠古,烟霞韵致闲。点头堪与语,对此欲招攀。”诗中“叱石成羊”的典故亦来自葛洪所著《神仙传·黄初平》。

赵家堡之所以能美名流传,得益于其主人赵范、赵义父子的功勋与仁义之心。1580年,户部郎中赵范奉旨督饷雁门,他积极修整工事、犒赏将士、慰问边民,赢得边境军民的称赞。他也因此获得神宗皇帝的褒奖:“立功奖赏,黄金百两,白银千锭,绮罗百匹,随往文武官员、运率兵丁各升一级。”(见《赵家堡族谱》)

1581年赵范擢升温宿道。温宿即今新疆阿克塞自治县,赵范在此地引导当地民众兴修水利、教授种植水稻,四年任满再次受神宗赞誉。

1624年,漳浦阖邑士民为赵义立“建造苏坑桥功德碑”,《赵家堡族谱》记载了此事缘由:“忠信山后一溪名苏坑溪,明朝之时,因汇上流水源丰富,下距十里滨海,水深而能涨,造成交通不便,暴雨而成灾,辑侯公瑞公,独资建石桥,造福社会,造福梓里,漳浦县事陈以瑞及本邑士民镌刻石碑永为纪念。”碑文中有“辑侯赵君……捐朱提百两、栗百石矢”字样。

1628年,荷兰海寇在佛潭白石港登陆大肆抢掠,赵义闻讯组织民兵予以抗击,荷兰士兵仓皇逃走。漳浦知县余日新特立碑褒扬赵义,此事记载于《官岭保障记》:“戊辰岁,海寇登陆,杀掠滨海,辑侯慨然散粟,纠义旗,破贼官岭,筑京观,里闾籍以安枕……辑侯以清人贤胄绳武象贤,于家为孝子,于国为忠臣,于乡为义士。”

《左传》提出人生追求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赵范、赵义父子虽然在立言方面未有著述传世,但是在立德、立功方面却有所建树,赵氏后人皆引以为豪。

赵家堡血脉绵延,不但勾连着过去与现在,从宋朝直到今天,而且连接着海峡两岸,连接着福建与台湾的血肉亲情。台湾赵鳌峰祭祀公业管理人赵国栋系宋魏王第31世孙,他在《兴建台湾桃园大溪赵家堡记事》中记载:“先祖若齐公(来台基祖,宋魏王第二十五世孙)为宋闽冲郡王之后,清朝乾、嘉年间随漳州乡人渡海至台湾谋生,在今苗栗县竹南镇中港溪上岸,初于三貂(今台北县贡寮乡)开垦,后至桃园大溪埔顶置田。”自2000年以来,他多次到漳浦赵家堡寻根,并依照福建赵家堡样式,“兴建赵鳌峰祭祀公业祠堂台湾赵家堡,一楼居安居、二楼完璧楼、三楼赵氏宗祠。外墙亦依福建赵家堡方位配置刻有硕高居胜、东方钜障、丹鼎钟祥等匾”。

在《祖源探索——寻根之路》一文中,赵国栋回忆自己幼年从贡寮到桃园祭祖,当祭祀结束的时候父亲端出一碗清水让自己喝下,并告知其意为饮水思源。正所谓木有本、水有源,兴建台湾赵家堡的意义就是寻根思源。而赵范、赵义在福建漳浦兴建赵家堡,不也是追思先祖的丰功伟业,并以此激励后人吗?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311/07/content_31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