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傅修海:烟火气在文字之间自然流淌
发布时间:2024-01-10浏览次数:136
【从新年首期选刊看文学新气象】
烟火气在文字之间自然流淌
——2024年第1期《中篇小说选刊》读后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1-10 14版 文艺评论周刊·文学)
傅修海
《中篇小说选刊》是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国内专门选载优秀中篇小说的大型文学双月刊,4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精选全国优秀小说,荟萃文苑中篇精华”为办刊宗旨,注重选文的权威性、探索性和经典性,旨在展示当代中篇小说的新作与力作。2024年第1期的《中篇小说选刊》,一共选了林那北的《渔家姑娘在海边》、陈河的《香榭坊巡逻队》、杨少衡的《此处有疑问》、久久的《蟫》、汤成难的《天幕骑兵团》、林森的《心海图》、宥予的《塞里史龙洞》、陈崇正的《原住民俱乐部》等8篇作品,全方位扫描当下中篇小说的创作动态,其中既有小说家对生活洪流的迅捷感应、对人与世界共生情态的细微体察,也有他们对个体与时代关系场域变动的敏锐捕捉、对人类文明未来处境的深刻探索,立体呈现出编刊者在开创小说精神空间、提升小说诗性深度等方面的新思考。
中篇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这个文学类型在文本长度、生活浓度与思想深度上实现恰如其分的平衡。《中篇小说选刊》新年首刊恰切地体现中篇小说的“本分”与“本色”:一是在既定的篇幅中,对当下生活横断面的发现与聚焦,对情感世界历史化与当下化相互激荡的沉思,尤其关注到城乡一体化在个体精神融合上激起的波澜;二是对当代类型化小说创作艺术突围动态的敏锐感知,对文学大众化、时代化与区域化倾向的跨越。当下小说家似乎都在探索文类的互相融通,试图以多元文学要素整合的方式,开拓自己的文学表达空间。
小说更具“中国风格”
文化是积淀的历史,有文化的小说是有古典韵味和书卷气的。蟫是书虫,多寄生于古籍。小说《蟫》借助书虫的视角来贯通古典与现代,贯通古人与今人,写法独特而巧妙。从文化角度说,这是将专业知识大众化普及化、将古典现代化的文学尝试。小说把累积在书籍背后的人和事交织在一起,把故事讲得有时空深度、有生命灵气,同时也有生活的烟火气。作品构建出“人虫并雕”的双线叙事、双重语境,将古典与现代、轻盈与沉重、文化与世俗进行多元交叉,进而呈现出复调般的时空旋律。《蟫》是当代小说把民族文化自信心、历史感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进行融合的有效尝试,富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心海图》是一篇具有浓烈家国情怀的小说。作品以人物出走、回归、离去的经典模式展开故事叙述,写出一个人的曲折人生。里面既有历险也有传奇,国家历史与个体命运交织叙述,玄幻和奇妙融于一体。因为有地方历史背景潜伏在内,又有丰富的前期文史资料支撑,小说给人的感觉相当饱满厚实。不仅如此,今之视昔的叙述设置,历史感和当代感彼此激荡,故事感强,人物立体,可谓壮怀激烈。《心海图》在现实主义创作的洪流上,吸纳了丰富的古今中外小说叙事元素,在可读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有力延展了人物命运在文学阐释上的宽广度。
文学在不断创新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当下有一些作家不甘于既有的条条框框,乐于在不同的文体之间、不同的创作类型之间、不同的媒介场景之间进行自然的切换,进行艰苦的探索,试图为文学创作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此处有疑问》集中了悬疑小说、侦探小说、心理小说等文学类型的优长。文体的丰富性、驳杂性、交织性,使得这篇作品别具风味。小说在多文体、多风格的缠绕中营造出新的风格,在同质化、固化的题材中生发出当代小说特殊的意味,这正是小说实验性所在。不疑处有疑,在别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写出了空间,在无可创造的地方生发出妙笔华章,这就是“文体破壁”。文体探索大于故事完整性和深度,对不同类型的小说进行融合与提升,这是《此处有疑问》的出彩之处。
《香榭坊巡逻队》属于题材交融,以海外华人生活题材为内容,别具一格。相较于国内生活,它着眼于海外华人;相较于普遍化的华文文学,它又着眼于异域生存的精神境遇;相较于现代孤独,它又涉及永恒情爱诱惑。家族守望、人间温情、现代孤独,在《香榭坊巡逻队》中共熔一炉。高科技、二次元想象的植入,也是小说亮点。《天慕骑兵团》兼有童话小说和荒诞小说的两种笔墨,属于笔法交叉的尝试。可以看到,在新年首期刊里,编辑细心地发现当下中篇小说的特异文本元素、另类创新手法,有意关注到了文体求索。
陈崇正有意写“新小说”,《原住民俱乐部》是他写未来空间小说的尝试。所谓“新”,就新在对未来诗学的想象与探索。对后数码时代的生活与情感机制想象,构成小说基本主题。当然,这一切只是小说故事外壳,内在还是小说家对未来的有限想象。人物的情感纠葛、人格独立的魅力,仍然维系着当下人的精神处境。
当然,文学的探索与创新,在突破之中难免面临新的困境与问题,此中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塞里史龙洞》混用粤方言写作和二次元题材,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生成了文本的创造性与驳杂性,也丧失了部分可读性和文本的朴素性。与此同时,玄幻性写作往往因过于依赖和强调经验独特性,造成“文本夹生”,不仅使得小说孤高难赏,也造成阅读共情的艰难。事实上,方言也是语言,语言的宗旨仍是沟通。方言写作的意义,无非在于呈现生活经验个性,而不在于理解上的困难。如果说方言写作并不能传达生活经验个性和在地风格,仅仅是通过方言本身的独特性来营造写作的密闭性,那无疑是歧路亡羊。毕竟小说的写作,若没有共性共情的考量,没有与读者共舞共鸣的预设,不过是没有期待和念想的自我陶醉。就此而言,《塞里史龙洞》算得上小说过于自我化需加以警惕的样本。
除了纸刊文本,《中篇小说选刊》新年首刊设置了“万众阅读平台”。这个数字阅读平台,立足大众阅读领域,深耕文学阅读的细分市场,同步对接大众阅读需求,以期推动文学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为读者提供优质文学内容在线阅读服务,共同参与构建风清气朗的互联网阅读环境。
本期万众阅读平台同步以数码线上形式,推出3篇中篇小说,分别是马金莲的《父亲和他的第一个连手》、禹风的《深处》和姚鄂梅的《53度人生》。这三篇作品有着共同的主题——人性的探寻。《父亲和他的第一个连手》讲述一对情同兄弟的男子,对彼此内心情感隔阂的艰难超越;《深处》讲述三个人为了克服内心困境,采取了“深潜”这一自我挑战方式;《53度人生》讲述了叔叔“杨不倒”在时常酩酊大醉的生活中品味人世间的冷暖。
统观2024年第1期《中篇小说选刊》上的这些作品,一个突出印象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烟火气,如盐溶于水,在文字之间自然流淌。
(作者:傅修海,系云开体育教授)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1/10/nw.D110000gmrb_20240110_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