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日报 2023-06-03 05版 专题)
云开体育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勇麟
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莆田非遗”)具备本雅明理论所说的原真性(即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对于莆仙戏来说,它存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特定人群中,是为满足莆仙方言群体的需要而产生和延续的,无不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烙印。要真正了解莆仙戏,就必须要到它所产生的莆仙地区去切身地感受和体验当地文化,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它。
燕皮制作技艺 方培清制作燕皮。 李翔 摄
莆田非遗的独特性
莆田非遗具有审美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对于非遗项目来说,它只存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地区之中。例如莆田九鲤灯舞,按当地习俗,逢龙年时于元宵节才舞一次“九鲤舞”,即每隔十二年才举行一次九鲤灯舞活动。这种独特性使得人们不可能随意拥有和欣赏它。由于人们在欣赏时始终怀着膜拜的心情,使欣赏者与作品保持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莆田非遗的本质还体现在具有“人的价值”。莆田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传承人,非遗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没有脱离一个民族特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是活生生地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审美习惯。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他们掌握并传递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使得非遗能够在代代传承中发展创新。继承人传授手工艺技能,这些继承人作为人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
湄洲妈祖祖庙 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敬仰者到湄洲妈祖祖庙朝圣,人涌如潮。图为妈祖信俗朝圣盛况。 张颖 摄
守正创新的莆田非遗
一要拥抱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打破地域限制,扩大非遗传播的“文化圈”,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塑造自身形象,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外在驱动力。比如我们广为熟知的妈祖文化,已经打破地域与时空限制,真正进入民众的记忆深处,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活化传承发展。以在地化关怀、全球化视野、协同化精神为导向,通过多方主体在全媒体语境下的整合传播,在保持非遗在地性、整体性、活态性的同时,打破了非遗资源转化中的属地原则困境,使得非遗传承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样态。
二要拥抱科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存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非遗与科技的结合,是非遗发展的基本规律。非遗在世代传承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和融合不同时代的科技成果,从而使自身呈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如传统技艺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半手工的发展,是与机械科学发展密不可分的。非遗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需要融入现代科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其供给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供给效率。
三要拥抱青年。青年是非遗传承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互联网环境下,受到多元模式赋能与加持,非遗的发展途径越来越广,除了传统的进景区、进学校、进社区等,非遗项目正逐步与这群跟新媒体同成长、共发展的年轻一代的喜好相融合。同时,年轻一代已成为非遗传播推广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中,通过跨界、跨业、跨域的资源整合,推动非遗从静态向动态、继承到创新转变的重要路径,为古老非遗带来了当代表达。
兴化府古街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县巷舞龙 佘琦辉 摄
文创赋能莆田非遗
文创产品是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多样化表达,是地方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莆田非遗项目众多,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非遗项目的展示对于受众来说是短暂的,而融入了非遗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弥补了非遗展示项目在实用、审美、文化等方面的不足,能够不断深入挖掘莆田非遗文化的内涵、不断推陈出新来引起消费者对莆田非遗的关注。通过文创产品,莆田非遗文化资源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实现价值提升。
莆田非遗文化的独一无二性是莆田非遗传承的重要保障,以莆田非遗文化元素为基础设计的文创产品,必须以莆田非遗的独特文化元素为核心,以非遗继承人的精巧技艺为手段,实现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共生,这对莆田非遗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创产品中融入非遗是莆田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能够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莆田非遗分布广泛,以文创为契机能够将特色文化小镇、非遗博物馆等进行产业集群化,以此拓宽旅游业范围,实现全域旅游的目标。由于文创产品的赋能,消费的途径得到拓展,促进文旅消费,文化旅游的质量和服务进一步提升,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要随之改变。只有适应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提高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福建‘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306/03/content_27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