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4日,福建师范大学“重走初心路,建功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队到达本次活动的第二站:位于江西省东南端,地处赣南闽西交界处的“红都”瑞金。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瑞金的红色文化,实践队开展了探访红色教育基地的系列活动。
走红色之路,践行初心使命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到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再到沙洲坝革命旧址,每一个纪念区,都记录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光辉历史……“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上方庄严地写着十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红色故都、共和国革命摇篮瑞金的历史伟绩。行走在馆中,队员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创业之艰,任重道远。在革命烈士陵园中,重温了那一段共和国摇篮史,革命战争史,我们的先辈英勇抗战,再一次震撼了队员们的心灵。在沙洲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情怀感染着实践队的每一个人,队员们切身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全身心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精神。
2018级赵源同学说,“现在我们身临其境,站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时,在这一间间昏暗的小屋前,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革命先辈们伏案工作的身影,一点点油灯的光亮他们的面庞。这光亮是革命的火种,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信仰。对于新时代的新青年来说,重走初心路,再回到红都来认知、瞻仰、践行这份共产党人的‘初心’,意义非凡!”
听红色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瑞金留下过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八子参军、毛主席为沙洲坝村民打井、十八杆红缨枪、烈士村——超田村……江西瑞金作为我国著名的红色古都,在这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在瑞金,家有红军。”这份情怀在当代也通过红色故事在传递着。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中有一尊身前摆满草鞋的女性雕塑,雕塑的主人公叫陈发姑,“送郎当红军”的她因丈夫一句“等我回来”的临别承诺,而这一等就是75年。守家境贫寒的陈发姑幼时就做了朱家的童养媳,后与朱吉薰结为夫妇。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她的丈夫参加了红军。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了战略转移,丈夫随部队北上长征。临行前,陈发姑将连夜赶制的一套衣服和一双布鞋交给丈夫,并对他说:“你安心打仗,不要担心我。我会一直在这里等你回来的!”从这出征的这一天起,她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与守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调查认定朱吉薰可能已经失踪或者牺牲了,但陈发姑始终坚信丈夫没死,他可能是在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既不能回家,也不能通信,待任务完成后,一定会回来找她。就这样,她每年都坚持给丈夫编织一双草鞋,寄托思念,即便双目失明,仍未停止。直至2008年她溘然长逝之时,草鞋已经占据了半个房间,共有75双。听完这个故事,在场的队员们无不动容。2017级实践队员林盈祯说,这个故事让大伙更加懂得了初心与坚守的力量。陈发姑的这份信仰,正是苏区群众坚守对革命成功信念的体现。坚定不移的信仰、无所畏惧的前行,柔情却坚韧,就是“长征精神”最质朴的体现。
悟红色精神,锤炼党性修养
在列宁小学,实践队认真听取当地讲师讲述革命历程、还原历史情境,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到毛泽东同志等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所作出的具体实践,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沙洲坝时带领人们深挖水井的故事。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性修养的核心要求是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在这里,我们重温了这篇经典文章,喝井水,读原文,感受更加不同。
步行于瑞金,无论是路名、建筑,还是学校,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里强烈的红色元素。行走于共和国的摇篮,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折射出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革命先辈百折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