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919年5月4日,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伟大爱国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一百年过去,五四精神在时代的浪潮中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奋斗不息。今天,就让我们在文学经典中重温五四精神。
1
“例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呐喊》
作者:鲁迅
推荐理由:《呐喊》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2
1.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彷徨》
作者:鲁迅
推荐理由:旧势力强大,不能停止战斗,而“新文苑”寂寞,“旧战场”平安,一卒荷戟,布不成阵,这怎能不使鲁迅产生一种沉重的孤独的感觉呢?一头是战斗的需要重任在肩,时不我待,一头是孤寂的心情,难以排解。《彷徨》十一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这种现实,也准确地折射了鲁迅当时的这种心态。
3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独秀文存》
作者:陈独秀
推荐理由:“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陈君在《新青年》上发表过的文;大抵取推翻旧习惯创造新生命的态度;而文笔廉悍,足药拖沓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没有失掉青年模范文的资格。”——蔡元培,1933年4月。
4
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
《胡适文存》
作者:胡适
推荐理由:《胡适文存》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最重要的著作,在近代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此书集中体现了胡适先生的哲学思想、学术主张、文学理论、白话文思考,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探索,可以说涵盖了其一生的成就。——《胡适文存·出版说明》2013年5月
5
地球,我的母亲!那天上的太阳——你镜中的影,正在天空中大放光明,从今后我也要把我内在的光明来照照四表纵横。
《女神》
作者:郭沫若
推荐理由: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女神》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对光明的向往,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6
现在不过是一个忧郁时期,以后便是奋斗时期了,悲观者是不肯奋斗,不能奋斗的,我却不是悲观者呵!“祝你奋斗到底!祝你得最后的胜利!”他用沉毅的目光看着我说:“谢谢你!体能以和我一同奋斗么?”
《一个忧郁的青年》
作者:冰心
推荐理由:“悲观”两个字,我很不爱听。忧郁是第一步,奋斗是第二步。因着凡百不满意,才忧郁;忧郁至极,才想去求那较能使我满意的,那手段便是奋斗了。现在不过是一个忧郁时期,以后便是奋斗时期了,悲观者是不肯奋斗,不能奋斗的,我却不是悲观者呵!”(1920年《燕大季刊》)
7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沉沦》
作者:郁达夫
推荐理由:把年青人正当的、合理的爱的要求,与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紧紧交织在一起描写的,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量。
8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家》
作者:巴金
推荐理由:《家》歌颂了“新青年”的觉醒与反抗,是五四文学封建家族制度批判主题在1930年代的延续。
9
“他强烈的感到要做点事,一面旗帜罢,一颗炸弹罢,一支枪罢,不任什么,只要拿到手,他都愿意往前冲。”
《倪焕之》
作者:叶圣陶
推荐理由:把一篇小说安放在近十年的历史过程中的,不能不说这是第一部;而有意地要表示一个人——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地受十年来时代的壮潮所激荡,怎样地从乡村到都市,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这《倪焕之》也不能不说是第一部。这两点上,《倪焕之》是值得赞美的。”——茅盾
10
“没有了希望,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因为人知道希望。既有希望,就免不了有失望。失望不算痛苦,无目的无希望而活着,才是痛苦!”
《蚀》
作者:茅盾
推荐理由:《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特别感谢:云开体育(中国)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老师
文字整理|云开体育(中国)团办
排版|云开体育(中国)新闻宣传中心微信部 林依婷
校对|云开体育(中国)研究生助理 钟怡